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设施设计研究

2018-05-04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500 次

摘    要:文章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概念的解读,分析了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设施的关系。提出了以保护自然生态、体现乡土情结、强调生活和谐三原则为指导,形成乡村环境设施生态化、意象化、适用化的具体设计方法。

 

关键词:美丽乡村;环境设施;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8-0071-03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与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以公共空间为依托,以特定功能为目的的人造构筑物,是人类文化资产的一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但是,目前对于环境设施设计的相关理论与应用成果大多集中于城市环境设施方面,基于乡土的设施研究则较为缺乏。在当前国家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系统研究乡村环境设施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是对环境设施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的完善和拓展,也是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保得住传统、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的必然要求。

一、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设施关系分析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

美丽乡村从属于“美丽中国”这一大的概念,也从根本上保障着美丽中国的建设。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要努力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美好的中国。
由于农村问题具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所以建设美丽中国,要把乡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心。建设美丽乡村,不但要保护和恢复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体现乡村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图1)。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并不是让乡村和城市风貌同质化,而是把城市文明带到乡村的同时保留乡村的特色风貌和文化根基,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设施关系

环境设施(Street Furniture)被称为街道的家具,它所依托的外界环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特殊的功能,也反映了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①如苏州公交车站以传统园林建筑的形式作为设计特征,体现出江南文化的韵味。珠海则将岭南建筑的屋顶形态添加到公交车站上,营造出岭南文化的氛围(图2-3)。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这种生发于泥土的文化和以工业化信息化为本底的城市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乡村与城市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生态环境、景观特质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将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和方法硬套在乡村环境中是不合理的。此外,一直以来乡村建设大多处于宏观规划层面,对于环境设施设计的针对性研究不足,同时缺少乡村居民的参与,导致乡村环境设施功能不健全,设计缺乏个性、系统性和适用性,不利于乡村整体品质的提升。设计优良的乡土环境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现了“人文关怀”;其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承载了历史发展的印迹,塑造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乡村形象,体现了乡村文明发展程度与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乡村的综合质量,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设施设计原则

(一) 保护自然生态

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际社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关注达到顶峰,提出了绿色设计的3R原则,即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和对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循环再利用的资源和材料,为乡村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绿色设计是一种对自然对人类负责任的设计观念、态度和方法,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于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始终,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乡村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差异性,乡村环境设施属于乡村景观系统的范畴,在塑造具有地域性、乡村性的乡土特色景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绿色设计理念运用到乡村环境设施设计中去,建设天更蓝、水更清、具有乡村特色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互惠共生,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

(二)体现乡土情结

中国城镇化进程势不可挡,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冯骥才先生说“传统村落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比村落本身更重要的是依附其上的文化性的东西,是在现代社会逐渐淡漠的人情关系中人们所期盼的那一份“乡愁”。
情结是指藏于人心底的、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②乡土情结,是以乡村空间为主题的情节中提取的地域情结,表现为一种怀乡思亲的情感体验。柯灵在《乡土情结》中写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这里的“土地”并不只是乡村空间中的某个区位(location),而且还是作家关于乡土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是由空间和时间叠合并具有特定气氛的场所,乡土情结,就是对这种场所气氛的渴求,是人们对于场所记忆的精神需求。所以,乡村公共设施应当避免趋同化,注重体现乡土情结,传达场所精神,满足人们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塑造富有个性化气质的乡村环境,实现美丽乡村“留得住特色、记得住乡愁”的目标。

(三)强调生活和谐

东南大学周武忠教授指出,“生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人的和谐方面的要求”,是“三生”和谐的核心和最终目标。③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归根到底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乡村环境设施设计首先要满足乡村居民使用功能的需求,并且使得使用的过程舒适、方便、愉悦。其次环境设施设计要通过与乡村自然和人文场所环境的融合,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公共设施作为乡村公共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体现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水平,应当以整体和系统的原则来规划布局,并与环境相适应。人性化的乡村公共设施构建起高质量的乡村公共空间,可以促进交往,激发乡村居民的公德意识,增强对于乡村空间的认同和归属感,人们也会更好地使用和维护这些设施,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让乡村居民生活地更加舒适、安心、惬意,构建生活和谐的美丽乡村。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环境设施设计方法

(一)材质与技术的生态化

环境设施的生态化设计首先体现在乡村设施的空间和密度分布要与生态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方面。其次材质上使用乡村本地容易获取的天然材料和成熟适用的绿色建材,充分发掘材料自身的特性,不仅节约成本,也传达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效果。技术上采用绿色能源,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采光、雨水收集和太阳能、风能等,节约能源和资源。造型上应当更加简洁、通俗、易于识别,避免繁缛的装饰构件。结构上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和理念,使环境设施模块化、通用化、组合化。再次环境设施要注重与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机融合,将乡村自然生态资源在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开发成生态体验的活动设施,让人们在亲身体验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获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图4)。将乡村环境设施与生态措施的结合也是生态化设计的创新方法,例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植物特性处理污水的生态设施,不仅有效地节约了能源和资源,乡土植物结合乡村人文环境也能营造出浓郁的场所精神,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总之,对于乡村环境设施生态化设计方法探索是一个长远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是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理念的有力体现。

(二)造型与组景的意象化

意象是人们感受客观事物而在脑中形成的记忆痕迹,即寓“意”之“象”。乡村意象,是由物质的乡村景观和非物质的乡村文化在人脑中综合形成的反映乡村本质特征的抽象情感和形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乡村整体景象的表层印象,二是乡村传统文化与中国“天人合一”自然观所体现出的意境氛围。如粉墙黛瓦的民居、清丽山水、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民俗文化共同营造出徽州乡村意象(图5-6)。乡村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设施是感知乡村意象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乡村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的表达和获取主要以视觉化元素为载体,无论是乡村中的自然风景、地域建筑、人文景观,包括非物质的民俗文化、乡村音乐、神话传说、历史事件都可以成为视觉元素的灵感来源。在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抽象提取元素的精华,通过象征、隐喻、简化、置换、夸张等造型手法,使环境设施通过独特的空间形态、材质肌理以及色彩搭配,与周边环境相互映衬,表达出富有地域文化和景观特色的乡村意象。
文艺理论家宗白华说过:“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即意象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最终的目的在于意境。中国传统绘画与园林都注重意境美的表达。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北墙片石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画”,以现代手法完美传达出中国写意山水的意境美(图7)。所以,意象化的乡村环境设施组景应当考虑整体性的原则,不仅要使分散的物象能够和谐统一,也要注重与乡村场所环境的一致,营造特有的乡村意境,从而触发人们内心的乡土情结,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三)功能的适用化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体现于交往方式、行为模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等,在这些方面具有不同于城市的鲜明特征,对于乡村环境设施建设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环境设施要在功能上满足乡村社会活动、交往行为和文化生活的各种需求。适用化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乡村社会生活的实地研究,总结概括出乡村居民的行为和交往特征以及对于环境设施的态度、意见、期望和使用评价,再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在乡村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文化需求,据此指导环境设施的设计和布局,并在完成设计后通过人们的反馈分析加以改进。但是,中国很多乡村并没有考虑环境设施功能的适用性。例如在徽州的呈坎等地,当地政府新建大量的健身器材和休闲设施却很少有人问津,究其原因,是这些设施在设计上缺乏人本主义的关注,从而导致这些设施不能满足村民的行为、心理和文化需求。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户外空间质量与户外活动有着密切关系。”④通过乡村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让环境设施最大程度上满足村民的各方面需求。功能的适用化目的在于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为乡村居民的和谐生活提供理想环境,加强村民对于乡村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设计方法。

总结

美丽乡村建设为新时期乡村环境设施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环境设施作为联系人与环境的媒介,通过与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融合,提升了乡村的空间品质和意境氛围,体现乡村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文章提出并研究了乡村环境设施生态化、意象化、适用化的发展方向,总结出乡村环境设施具体设计原则和方法,对建设绿色生态、生活和谐、精神文化充实的美丽乡村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吴琨   安徽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杨茂川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盛容)

 

 
注释:

① 陈维信.简论环境设施设计[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4(1):36-42.

② 杨茂川,何玲.地域性空间设计中的情结编排[J].艺术百家,2013,133(4):173-177.

③ 周武忠.新乡村主义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8,(7):123-131.

④ 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5-41.

 

 

参考文献:

[1]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挪威]诺伯舒慈(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M].施植明 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