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办学40周年系列活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24-03-30 作者:创始人 来源:创始人 浏览: 1 次

西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办学40周年活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于2024年3月23日在西南大学西塔学院230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上午场由学院副院长周建华教授主持,万敏、王忠杰、朱育帆、朱玲共4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下午场分别由同济大学章明教授、北京林业大学李雄教授主持,许大为、朱捷、李雄、李哲、邱冰、张斌、周建华、高伟、章明、蔡军共10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现场讨论环节由学院风景园林副系主任刘家琳教授主持,专家学者与现场观众聚焦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万敏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报告题目:绿网城市理论的提出及其城市设计实验

万敏教授首先提出“绿网城市”是一种以分隔街区的绿带网络为主导的城市布局模式与规划设计理论,认为绿网城市能够体现城市生态文明、保障城市安全价值、有助于建设人车分流城市、降低我国市政工程建设与维护的经济成本、并为开放式街区提供了一种崭新而又低碳的营造途径。结合“绿网城市理论的武汉在地实验”、“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空间开放式改造”、“尹集教育特色小镇规划”以及“获嘉县花木文化产业园区规划”4个实验案例,深入阐述了绿网城市的建设方式及其意义。最后,万敏强调应以风景园林为导向做城市规划,让风景园林真正地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中。

王忠杰 副总工程师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报告题目:新时代、新理念、新园林——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思考

王忠杰副总工程师首先指出设计公园最关心的应是人民的需要,提出公园不是公园绿地,公园属于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其范畴更大,更接近百姓的生活。接着指出百姓对公园建设的新需求包括更丰富的公园类型、更便捷的公园游憩模式、更开放的公园功能以及更健康的公园活动四个方面,并提出公园设计应更关注百姓需求、更有效衔接规划建设、建设更多彩的公园类型以及更幸福的公园生活场景。然后,结合重庆中央公园等案例阐明了若想实现公园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是做好公园体检,真正了解百姓需求;第二是抓重点,解决主要问题。最后,王忠杰强调好的公园设计应是“在地长出来的而不是移植的”。

朱育帆 教授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象牙塔里的设计实践

朱育帆教授提出象牙塔里做设计的三个关注点包括观念、品质和本性。认为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设计师。指出在象牙塔中教师不应做设计生产的主导者,而应做知识生产,并且要做以理论为导向的设计,做有实验性质的研究,还要持续思考和回应时代命题。接着,朱育帆提出每一辈人都在回答中西方思维碰撞的问题,并结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技术研究院中心区景观、上海辰山植物园、独乐园等案例探讨自己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面对地域性的问题。然后,结合与万科地产的系列合作阐述了对品质空间的极致需求,强调应看重高品质落地。最后,朱育帆认为设计实践是可以推动教学和研究的,这也是自己在走的路。

朱玲 教授

天津大学

报告题目:城市更新的系统性思维

朱玲教授首先提出改变城市格局的每一次节点工程都是由城市问题引发的,我们需要有系统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她提出城市更新是以自然、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协同并进的工作,以国外经典案例为我们解释了绿色更新系统背后的地理逻辑、生态逻辑。其次,她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辽宁环保科学园等团队设计实践为例,指出区域自然空间格局是基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系统的演变而形成,启示我们需要关注景观整体延续与提升。最后,她总结提出城市更新中基于生态地理逻辑的景观空间体系构建方法,从而实现生态空间叠加智慧城市功能,达到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效率、延续城市文化的目标。 

许大为 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报告题目:哈尔滨中心城区景观生态健康评价及优化研究

许大为教授以哈尔滨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借鉴景观生态学研究范式并结合景观生态可持续性科学等理论构建“格局-过程-功能”一体化的城市景观生态健康评价体系,使得评价体系具备可持续发展导向;借助收集的数据资料构建研究区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综合数据库,并利用3S集成技术、空间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ANN-CA耦合预测模型等技术方法,探究了影响哈尔滨中心城区景观生态健康演变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合其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和预测模型,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城市景观生态健康优化方法。 

朱捷 教授

 重庆大学

报告题目:看不见的风景——探索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理性思维途径

朱捷教授以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引入主题,首先提出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由此诱发和引导学生的协同创新能力。然后着重介绍了理性思维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设计程序和设计理论两个部分,设计程序的核心是由生成和核验方案所构成的循环过程;设计理论的知识来源具有多样性,他提到了山地地形中的空间论、现象学、类型学,以重庆龙湖春森彼岸为例,阐释了通过分类、还原提炼原型并对原型进行设计构思的研究过程。最后阐释了触媒理论的价值,总结过程中的技术路径。

李雄 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

报告题目:诗意的花园

李雄教授重点介绍了十四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合肥)中两个园子,分享“诗意的花园”之心得感悟。首先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园,该园定位为沙漠绿洲、戈壁花园,以城市客厅来反映布哈拉的文化特征,提取沙漠中自然新月沙丘地形作为基底,利用旱生植物结合砂砾再现戈壁风貌,并将生产性管道转译为园林艺术。随后介绍了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园,园中海燕主题景墙、高尔基三部曲文化廊、城市友好展墙共同传达文化印象,柴堆、栏杆、柴门、木屋、桦木设施等共同表达俄罗斯生活性景观。最后,李雄对历年参与的51个展园进行盘点总结,并以“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结束分享。

李哲 教授

东南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先进平台与深度学习的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李哲教授指出,当前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教育强调守正创新,培养风景园林各领域方向的专业人才;传承赓续中国优秀园林文化的栋梁之才;引领实践创新与事业发展的关键人才。随后,李哲强调,传统教学过于依赖于理论、经验教学,而缺少技术创新,阐明了先进数字平台对于人才培养的有效助益。最后,总结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坚定科学精神、凸显数字景观优势、筑牢规划与设计核心能力;塑造源于国土与环境、民族与文化的风景园林研学态度与责任意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与知识更新;建设数字化平台,营造数字教学环境;拓宽产学研视域,强化协同创新团体与优质载体。

邱冰 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

报告题目:基于三个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发展方向探讨

邱冰教授首先从文化延续的角度强调设计语言的重要性,介绍了设计语言在园林中三种转译方式:图像式、图解式、文本式。随后,以图解式为重点,结合实例讲解图解式转译的三种模式:垂直式和水平式和混合式。接着,分别对“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设计”三个尺度的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进行探讨分析。最后,邱冰总结道,生态景观的实践发展使风景园林师在大尺度项目中,必须真正地将规划设计对象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之中。地理(人文)意义上的景观实践则要求风景园林师转换角色,放下宏大叙事的姿态,尊重地方原生性景观。城市开放空间实践要求风景园林师突破绿线的限制,以城市功能、尺度、形态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张斌 教授

华中农业大学

报告题目:形式与意义:风景园林设计逻辑的反思

张斌教授从当下设计形式“程式化”、AI创造力进步等现象出发,对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的未来展开了思考与讨论,他认为行业现状需要更多有热忱的同行者们拓宽发展边界。张斌引用劳瑞·欧林有关设计形式的表述,指出文化是形式表达的重要来源,并从设计者与使用者两种角度展开讨论了设计形式的价值。随后,张斌以华中农业大学“乐乐园”“伴山园”两处校园景观实践案例为例,对如何自然生动的表达中国园林设计思维、如何将形式与功能良好结合展开了详细论述。

周建华 教授

 西南大学

报告题目:砥砺深耕,笃行致远

周建华教授首先对莅临论坛的专家们表示诚挚的欢迎,随后周建华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办学历史,并对学院概况、师资力量与专业相关学术成果进行了简要展示。他指出,西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在山地城乡绿色人居规划设计、复杂立地条件园林工程设计与营造、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修复与国土景观治理、观赏植物资源保护与应用、西南人居环境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等方面持续积淀,他希望在未来能长效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的高质量推进,从而推动本校学科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启航新征程、扬帆再出发”。

高伟 教授

华南农业大学

报告题目:隐性城市自然及其信息营建

高伟教授从高密度城市中“隐性城市自然”这一概念出发,介绍了“隐性城市自然”的三种典型表现,即被忽视的城市生境、逐渐消逝的环境记忆与日渐式微的生态知识。他认为,在高密度城市语境下识别隐性城市自然资源、界定其类型框架并挖掘其功能和价值,能够为城市自然保护与活化实践工作提供对象或资源。随后,高伟对构建基于信息传达模型的“信息营建”方法路径进行了生动分享,并结合西湖路广场更新、禺山路东游园和李白巷南入口设计、华南农业大学乙组膳堂营建等实例,分享了信息营建下隐性城市自然保护和活化路径在实际项目中的尝试与思考。

章明 教授

同济大学

报告题目:城市滨水空间营造之生态环境修复

章明教授提出滨水公共空间再生涉及相关要素日益广泛,要素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所以需要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以“大环境观”的立场和新的实践方式参与社会进程。因此,章明提出“八合一”即搭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设计、水工设计、生态修复、智能设计和艺术设计协同合作的跨学科研究框架与实践平台。并在该理念下,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再生体系的“六个维度”。之后,章明教授以“六个维度”中的生态环境修复的维度,从有限介入、生境营造、水城共荣三方面,结合团队项目,阐述了在城市人工环境中如何通过生态修复的方式营造宜人美好的生境。

蔡军 教授

四川农业大学

报告题目:承·宜·公·融一一西蜀园林之于公园城市

蔡军教授提出西蜀园林文化与公园城市的内核关系高度契合。在公园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西蜀园林不单单是历史悠久的景观和文化遗产,还是四川人居环境的典范。西蜀园林构成了四川公园城市建设的底蕴和基础,公园城市建设也可以被视为传统园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之后,蔡军从西蜀园林概念定义、西蜀园林相关研究以及历史发展进行概述,随后展示了成都公园城市建设中,将西蜀园林与现代城市景观结合,打造出具有四川特色的园林景观案例,并强调“传西蜀园林之神,铸公园城市之魂。”让传统园林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让公园城市建设延续历史文脉。

在专家讨论环节,曹加杰、蔡军、朱捷、万敏、张斌、朱育帆、李雄、李哲、邱冰、高伟(由左至右)10位专家教授参与讨论。专家学者围绕城市存量营建背景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发展的着力点以及高校在其中承担的角色、不同类型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园林历史研究的方法、景观设计中如何处理功能需求与文化表达的关系等问题,现场展开了热烈交流与讨论。

现场讨论与提问交流

此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实践创新学术论坛是西南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办学40周年活动之一,对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业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