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法与中日建筑工业化技术论坛在京举办

2017-05-10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151 次

 建造方式的转型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中国当前正处于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性时期,“建筑构法”理论和方法将为中国建筑学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新型思路和方法,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5月10日,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主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协办的“建筑构法与中日建筑工业化论坛——暨《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文版首发式”在北京启幕,本论坛邀请《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的作者与译者共同就日本建筑构法与工业化建造技术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同时,也期待着国际先进的“建筑构法”理论和方法在对推动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促进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升级转型、创新建筑学科的新型工业化建筑教育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本次论坛的实录: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 刘东卫

刘东卫:很高兴在论坛上给大家做一个热身,衷心欢迎大家出席今天建筑构法与中日建筑工业化技术论坛暨《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文版首发式。我谨代表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向今天来参加此次活动论坛的各位同仁、各位专家、各位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还是要衷心的感谢,对本次论坛活动成功召开的中国建设科技集团以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产业化分会以及协办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还要特别感谢的是为本次书的首发仪式和论坛的促成者吴东航博士以及出版社的刘文新编辑,以及标准院的吴超博士,各位对本次论坛活动促成付出辛苦努力的各位同仁。

  众所周知,建筑构法是建筑学科关于建筑物总体建成的理论方法,也是建筑物建造方式最为基础性的理论和方法。日本自上个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建筑学科和建筑产业化、建筑工业化的技术发展,逐步实现了建筑领域的技术以及教育,从建筑构造到建筑构法升级和转型发展。

  中国目前正处于建筑工业化大发展的历史性关键时期,建筑构法的理论和方法将为中国建筑学科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次论坛着眼于建构这一主题邀请《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作者共同就日本建筑构法与工业化建造技术等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以国际化视野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进一步相互借鉴以此为契机,深度构建中日建筑工业化深入合作和交流的桥梁。

  多年以来,标准院致力于建筑工业化领域全方位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已在科研课题公关标准规范制定,工程项目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受国家主管部门的委托,编制了中国装配式领域最重要、最基础的技术标准,这两本标准,标准院主编,凝行业全力装配式领域标准和装配式技术标准,借鉴日本经验先后完成一系列的示范工程项目,完成了以上海绿地威廉公馆等一批中日示范项目,对先进的建造理念进行系统的吸收转化和实践。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国际先进的建筑构法理论和方法推动中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的转型升级,创新建筑学科的新兴工业化的建筑教育等诸多方面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衷心的祝愿,希望在今天的论坛当中可以听到更多更新更前沿的理念,更多元的声音,更鲜货的实践。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文版译者 吴东航

吴东航: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非常感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院、中国工程建筑标准化协会建筑产业化分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等单位的主办和协办,让我们有机会参加建筑构法与中日建筑工业化技术论坛暨《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文版首发式,也更加感谢各位嘉宾出席捧场。

  建筑构法是日本普遍开讲的建筑专业的技术课程,教育的目的是概念全面物理的角度讲解建筑的构成和构造原理。与建成以后的功能和安全问题的设计和结构的课程相比,建筑构法更注重建筑物的建造方法和过程,因此他与日本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建筑构法的前一版教科书是1981年由日本建筑界抬头主编出版,经过五次重班出版发行,这次翻译的是由东京大学孙聪秀一(音)出班编写,首先孙聪先生是我的老师,参加这部书编写的都是我的师兄弟,这次把他的著作介绍到国内来,包含着我对他们的感谢和敬意。同时也是从土壤、草根的层面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建筑交流添砖加瓦。很遗憾孙聪(音)先生因事不能来北京参加本次活动,他让我转达大家的敬意。

  近十年来我一直从事促进中日建筑界两国的交流活动,这这里要感谢刘东卫总设计师,担任本书出版社的刘文昕编辑,以及复旦大学的邵雷(音)副教授表示感谢,今后我仍然出席这些活动,恳请在座各位继续给予我指导与支持。谢谢各位!

《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文版首发式

刘东卫、小见康夫、清家刚、吴东航、邵磊、刘文昕为《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文版揭幕

日本东京都市大学教授小见康夫

小见康夫:日本低层木结构住宅及其工业化建筑构法

小见康夫:大家中午好,我是从东京都市大学过来的小见,请大家多多关照,今天非常感谢也很荣幸积极参加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图书首发式的活动。在我之后也有清刚教授以及吴教授进行演讲,我很荣幸第一个进行发表,发表之前我要首先说一下这本书的编辑长,也就是所有编辑人员的领导是孙聪(音)教授,很遗憾他没有来,由我来代表。

  演讲开始之前我想多介绍这本书方面的经历,最初我们决定编辑这本书的时候,是距今九年之前。从开始到这本书完全制作出来一共花了六年的时间,花了这么长时间并不是我们怠工没有努力工作。编辑本书有很多的难点,首先本书的名字是三维图解,要把所有的图形编辑委三维的图,这一点是很难的。

  在这本书编辑而成之后,我听说马上就可以翻成中文,但翻译的工作也很艰难一共花了三年的时间。中文版的书我也是三十分钟之前第一次看到,看了下里边的内容,对里边三维图片的精美感到惊叹,比原版日文版还要好。日文版印刷的不是特别好,进行了修订,几个月前又出了第二版。我刚才看这本书的时候在想,如果日文版的第一版能像中文版的图片这么漂亮就不必再版。我们为编辑这本书也是付出了很多的辛苦,还有吴教授以及相关中方各位人士为中文版的出版发行也付出了很多辛劳,今天他终于面试了,我希望有更多人使用它、看它,也希望能为中国做出贡献。

  日本的住宅很多形式、很多构法,今天就日本的私人住宅木结构进行发表。这张图片表示的是日本每年开始建设的住宅数量的变化,大家请看下面写着户建住宅,就是个人的私人建筑,右边的共同住宅就是大家平常指的公寓的建筑物。中间有黄色长屋建住宅,高度比较少,但连接很长,这种比较少,主要还是低层建筑、木结构建筑和共同住宅。从数量上看在几十年前我们低层的木结构独栋的建筑物是比较多的占绝大多数,最近一段时间共同住宅也就是集合住宅和独栋建筑数量上保持差不多的数量。就结构来比较一下,一个是木结构,一个是非木结构,蓝色是指木结构建筑物数量,橘黄色是非木结构比如说钢筋困凝土的结构。

  之前低层独栋木建筑比较多,蓝色压倒性的数量非常多,中间有一段时间有一些出落,最近木结构的数量有所下降,但现在还是稍微多一些。最下面的一条灰色黄色线分别代表预制装配式建筑和轻木结构建筑。实际上这两条线都包括在,要么木结构,要么非木结构,但在这里我们看一下两条线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从图片上大家可以看到木结构占据绝大多数,但是木结构还不是木结构所有的构法和他的工业化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这个照片是我从日本非常大的房地产公司的宣传册上拷贝下来的。虽然他的具体形状多少有一些差距,但大概的感觉都是差不多的,但实际上这四张照片的构法是完全不同的,看一下他们使用的都是什么构法,这也是从书里摘抄出来的。这是轻量的钢制结构,左下角是日本最传统最多的木结构,右下角是轻木结构,也是北美用的比较多的结构。右上角是钢结构,用已经装配好的用吊车吊上取得方法。建筑物建成之后普通人看不出这里边有什么区别。

  下面请允许我按照顺序给大家讲一下这几个构法,首先介绍一下预制装配式的钢结构。日本预制钢结构最典型的做法就是这一种。日本第一个轻钢结构是1952年,这并不是哪一个房地产商的名字。自从这一房屋建成以后在日本钢结构住宅被进行了标准化,开始大批生产。下面与第一个房间相隔一段时间是1960年制成,是日本目前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住宅当中最大的厂商,是积水做成的房屋。左上边是当年做成的照片,现在预制装配式住宅已经不再做了,下边的照片还留在清景则(音),是日本的别墅区,也是别墅地,被日本国家评为有形文化资产。也就是说被评成了非常宝贵的文化财产,在日本预制装配结构式房屋有发展半个世纪,老式的预制装配式房屋也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刚才的建筑物是平房,是一层的结构。一元之后的1961年这种设计也在不断进步,变成了两层的建筑。这一张最近几年比较多使用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式结构的主体构造。钢结构所有的材料都是在工厂里事先做好的,有一些薄的钢结构的零部件结构很容易生锈,为了防止生锈工厂会做各种镀层的处理。左边是防震结构,大家知道日本是地震非常多的国家,在发生地震房屋发生混动的时候,这些能量会被吸收集中在这各地方。积水海母的公司,他们分成积水House和分成了积水海母。这个是1970年代时做成的,也是刚才看到别墅是采用这样一个工法,把每个房间先在工厂做好,然后实地拼接起来的方法,这种工法在全世界日本是第一个做出来的。下面的照片就是这样的形式,在工厂里把每个房间都做好,在房屋建设的现场再把几个模块装在一起。上边是70年代的照片,下面右下角是最近拍的照片,基本上制作的方法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当然一些细节上,外表上都有很多进步的。右上角是最近做出来,右下角是之前的房屋,跟以前外表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接下来我讲一下轻木结构工法,在日本这种工法叫做框架组合墙工法,原来不是日本原创,是从北美、加拿大传到日本。他把几个已经有规格的,按照规格制作的板材进行组装,还有一个有非常方便的方法,就是他的结合部,只是使用钉子等方法,这种方法安装起来非常简便。在1974年的时候,日本法律上允许了这种工法的使用,从那个时候开始大范围使用这种工法建设房屋,现在已经成为日本比较普遍的一种工法。

  这是墙壁上基本上的一个规格,虽然从北美传到日本,但日本和北美的风格多少是有一些不同的。北美基本上使用英尺,日本传统的使用尺的距离单位,所以在北美的时候基本规格是1220,但是到了日本为了吸引日本传统的习惯改成了910。虽然这是从北美传到日本,但日本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改造,所以跟北美并不完全相同。

  在工厂做好各式各样的组件,在现场把木组装在一起形成墙壁,在现场组装建设起来的工法。目前日本使用这种工法的时候,基本上在工厂已经组装在一起已经形成框架了。而且也会使用像照片上的板材、合板的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化的发展。而且最近几年不仅用在私人住宅上,这种工法也逐步扩展到老人院、儿童所在的幼儿园的设施上。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大的发展,是因为之前这种工法在防火的结构上并没有得到承认,防火效果并不好,但最近几年研发了一种新的办法,能够使这样的工法防火,效果很好,所以被允许用在其他的建筑物上。上面的照片是日本一家正在建设的老人院,之前所有的老人院采用的工法都是钢结构,最近可以使用木结构。

  下面来介绍一下日本最传统结构的工法,这个建筑物是日本非常著名的古老的建筑物叫桂离宫,很有特点,是典型的日式建筑物,特点之一是把榻榻米一点点往前拼凑起来形成房间的连续。柱子连接的地方都是由榻榻米连接,柱子跟榻榻米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建筑。这个图也是《三维图解  建筑构法》中有的图解,这是日本和室房间有的角落叫壁刊,最近的房屋尤其是在市区的房屋基本已经没有这样的结构。但是这样一个毙刊的设计是传统和室房间的典型代表,日本传统的木结构工法也是承继了这样一个传统的工法和设计。但也并不是说壁刊这样的和室房屋完全在日本消失,只不过在日本这样的装饰的房屋越来越少,基本上使用的是西洋式房屋的装修方法,就像下边的照片。

  来看一下他的工法,基本特点是使用比较细的柱子,使用的量非常多,用大量的细柱子来构建一个房屋。他的特点在他的连接部位通过图片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是非常有典型意义的工法,也是根据木工的技术有很大关系,类似于我们的寻宝结构。但即使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工法,也不但的被工业化。日本对这种方法叫做预制切割工法。

  刚才大家看到接口部位连接方法非常复杂,以前都是由木工制作的部分,现在在工厂都已经把它做好了。因为在工厂进行切割打磨,所以跟现场木工来用斧子锯稍微有一些不同,所以他稍微有一些椭圆形的形状。现代木结构的房屋尤其是市区里的独栋房屋也是大部分使用工厂做好大部分的零件然后现场组装的方法。被承继日本传统的木结构的房屋,实际上也是预制装配式的木结构。

  看一看现场怎么建起来,早上先把地基打好,把工厂里做好的板材拿过来立起来,左下角的照片早上地基上开始做,一天的时间就做到了左下角的程度。下面铝制的隔扇、房屋、屋顶、门都是工厂做好的,基本很少有现场进行加工的材料。当然最终的一些收尾现场多少要进行一些加工。这在我们看来并不是形状很好的建筑物,但最近大批的独栋建筑物都是类似这样的感觉。

  我的介绍四种方法都介绍完了,回想一下四张照片,看起来都差不多的建筑,但是在日本都采用了各自不同的各式各样的工法,不管什么样的工法日本都是使用工业化的成品进行再加工的,可以说他的工业化发展非常的好。我今天的发表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各位聆听!

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副教授 清家刚

  清家刚:从工业化迈向长寿命化——当代日本集合住宅与建筑构法的发展

  清家刚:本次出版的也是有关构法的书籍,在大学里教学生的时候也是感到最难的是技术发展非常快的问题,在大学里教学生的时候,一般都要求我们教现在的建筑结构的构法,现在的技术,但实际上技术发展到现在,能够形成这样的技术,一定要有之前的技术,他的累积才能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情况,所以我们也要去了解以前的东西。我想现在的教科书上都写着日本现在的集合住宅他的构法是什么样的,但我今天想讲的是日本集合住宅开始发展之初以及他通过什么样的变革才发展到今天使用这样一个技术。

  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日本的结构住宅最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它最初使用的是1942年日本经历东京大地震之后,为了重建的时候开始建起这样一个集合住宅的。在日本大东京地震之后成立了同仁会的地方,由他来负责重建,之后我们要在日本大批量建设这样的集合住,所以进行了各式各样的试验。但是在距今七八十年前由同仁会建造的集合住宅大概在二十年前,目前基本上被破坏掉了。为什么?原因据说是因为太成就了,而且里边的房屋非常狭小,而且很多零部件没有办法去更换,所以不得不去把它都破坏掉。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了1941年的时候,终于成立了集合住宅的本部,这叫住宅营团开始大量的供应集合住宅,但是这个时候建造的建筑物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

  实际上日本目前留下的钢筋混凝土集合住宅也可以说是创造日本建筑之初日本公团建造的集合住宅是从1955年开始的,日本住宅公团是1955年建立的,现在他已经改名为UI公团,至今他仍致力于集体集合住宅的设计,有一个传承,整个世界都有一个问题,住宅大量供给不足,这样的情况下在住宅公团设立,并且致力于这方面的研发。这个年代不仅日本设立了公团,很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这样的机构。这个时代是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尤其很多小孩出生,他们长大之后必定需要大量的住,所以针对这个问题世界各地有很多这样的措施出现,可以说是一个世界的大背景。

  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住宅公团他的目标是要大量的设计生产高品质的东西。住宅共团开始了各式各样的尝试,当时我们的设计是以标准化设计为宗旨,而且在这个时候之前日本都是使用老式的厕所,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住宅公团第一个采用西式洋式的坐便马桶。还做了很多创新式的推广,比如说不锈钢的水槽,还有FRT的浴缸,还有铝合金的窗框,开始在日本国内推行直到普及。住宅公团的功劳不只在于他们大量供给的房屋以及部件,而是在他们推广过程中有很多民营的建筑公司他们建造的独栋建筑物或者说是一些建筑物里或者说私人建的建筑物里,也会使用普及了像不锈钢、水槽新式的零部件。提供大量的住宅开始促进预制装配式的发展。这样的一个发展促进了日本的预制装配建筑设计的一个方向、发展,而且也培育了日本零部件的生产厂商。因为日本住宅公团他们建大批的住宅,他们会在建设的住里大量的采购各式各样的零部件来进行装配,所以很多小公司或者这方面的零部件生产厂商会进行竞争,把他们的产品优化,并且这些厂商会越来越多,以后不但的涌现,可以说是他们培养了这样一个产业出来。

  这是当时建设的集合住宅,大家看一下户型并不是很大,面积比较窄,是33平米,这是使用面积,如果按照中国的习惯相当于中国50平米的房子。左下角是当时住宅公团做的广告,如果住到住宅公团建设的房子里就可以过上很优雅的生活。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到这样的住宅公团大量提供的住宅并不是针对有钱人或者是底层的低收入人员,针对的人群是中等收入人群。在住宅公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当进入70年代之后房屋的供给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所以之前住宅公团奉行的方针政策能够快速大量的提供便宜的房子的方针政策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了。

  在1967年左右的时间里,日本的PC工法标准被择成,大量按照这个标准来生产,也就是说制作了一大批完全一模一样的房屋出来。到了70年代的时候,人们开始反省是不是不能完全一样,应该多少有一些不同风格的房屋出现,进入70年代之后又开始促进这方面的研发。但还是需要建立供给更多的房屋,所以这个情况下出现的超高层建筑。这是1979年在神户这边的项目,他是一个超高层的建筑物,是在钢框架结构里装进在工厂里做好的钢筋混凝土的预制式板材的全新的工法。大量提供高品质房屋这样的政策经营下,日本建筑的设计和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新的工法出来之后终于能够提供大量的房屋,但是能够提供大量房屋的时候,发现日本的房屋已经饱和了,而且还会剩余。针对这个问题住宅公团在1978年的时候废止了这个标准设计,把完全同样的标准给废止,开始可选式菜单式的建筑方法。1981年的时候把名字改了叫做住宅公式准备公团,他们的宗旨从提供大量的标准化的住宅开始转变成提供品质高的有个性的住宅。这个时代不能只是单纯大量的提供,还得有大量的设计,这个时候有一个新的介入口出现。其中之一是百年构想的住宅。即使是集合住宅也要能够长期适用下去这个思想是从1982年开始出现的。

  日本的长寿命化住宅也就是发展35年,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不敢继续往下说。反正1980年,80年代之前建造的集合住宅现在已经都被破坏掉了,已经都拆掉了。当时的日本看到了欧美一些先进国家有一些长寿命的住宅经验,又加入日本自己的想法提出这么一个以一百年为周期的长寿命住宅的理论,但是从那个时候发展到现在,也就是发展了35年。

  但制定一百年住宅设想的时候,是根据我们之前公团里建设结合几十年当中的失败经验来制定的。刚才小见教授曾经介绍过独立户型的小低层建筑,他是具有各区域性、各地域的建筑物都有各自明显的特征。1983年的时候有了一个新的概念,以前我们的集合住宅不管是在哪个地区都是一模一样的,每个地区应该有按照符合自己地区的特性和独特的特点,小见先生都已经介绍过,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各种不同的工法做出来的房屋外表上已经比较相近,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是完全一样,1983年提出来的想法是应该有各地不同特色的住宅出来。反映了这种构想,在1970年代后半期以及80年代上半年出现了拥有地区特色的集合住宅,比之前的集合住宅他的陈述可能要小一些,然后加入了一些地区的元素。这个照片里的例子是一个木结构的集合住宅,也就是说地域特色是这个年代被导入到我们的集合住宅里,而且一直发展到现在,现在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提到这个地域特色。从另一个侧面大家也会看到即使是国家提供的集合住宅也开始讲究设计性。他的典型代表就是1989年在多莫的南大吉建造的集合住宅,当时网络当时日本非常著名的十几个建筑设计师共同设计建造了不同风格的集合住宅。

  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住宅共团在1999年把他们的名称改成了现在的UI公团,改名字的理念是我们已经结束了大量供给住房的时代,我们共团的作用变城遗址去寻找下一个住宅发展的方向。新的一个发展当中我们将会分成两个部分,由我来介绍长寿命化住宅这一部分,关于预制式的钢结构的部分,在我之后会由吴教授来给大家继续讲。为了能够让住宅长期适用下去,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也在使用这个观点,把住宅分成一个框架体,一个主体和填充物的部分。实际上这样的一个概念在欧洲上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在日本出现是80年代左右。这样的一个思维方法在日本出现以后,倒真正的把它实体化,把房子建出来是1993年的时候,我们当时把这样一个想法落实出来建设的是实验住宅,叫21世纪。

  大家看一下实验住宅,他的外表看和以前集合住宅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导入由不同的设计师来设计,体现个性化不同的设计风格的主题在里边。还有一个是,希望能够很容易的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造,可以不只是改造一次,可以多次进行改造,把这种思想导入到建筑物里盖成这样的建筑物。我想这样一个思维方法现在在中国的长寿命化住宅来也得是差不多的想法,把建筑物分成主体是住户的两个部分,在住户的部分可以进行多次的改造。这是主体部分,里边会进入各式各样不同的区域,这是一个一层的平面图,在这一层里可以由很多住户,住户的设备可以通过中间的走廊进入各式各样的配形。

  请大家看一下解剖图,从走廊进入房间,房间的主体是上下的,空间很大,所有的管线都在地板下边,从走廊可以接入各式各样的管线,可以进行各式各样不同形状的配比。在走廊这一部分是公共的区域,有接入各种不同的管线的组织。从外边看就是两条主体的管线,可以接到各个层,看似很简单,但看到里边大家就能看到可以接各种不同的管线出来,非常复杂。主体管线的部分,平常盖上就可以当作普通的走廊使用。而且外墙壁也可以进行调节,比如说他的阳台再外伸一下或者缩一下,外墙也是可以进行调节的。

  现在的实验住宅每五念旧重新装修两个房间,每五年做两个房间,一直在进行轮回的实验。五年一次我们会重装两个房间,重装的时候进行什么样的实验,比如说把储房,原来是在左边,我们完全挪到右边,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大的切换的实验,而且得到了实际上的验证是可以做到的。还有就是,外墙壁进行移动的实验结果。后边也有几张施工图,不给大家一一讲述,NEXT的实验,大家可以去参观,是日本比较先进的聚合式住宅。刚才说实验的完全的建筑物投入市场造价太高,不太适合,日本大量的房地产商正在进行各种尝试进行有实现可能的长寿命化住宅。穿过一些管线,管线的位置是固定好的。地板下面留出一些空间,可以自由的进行走管。还有一个竖式的,其他连接到住户的各个房间的管是比较自由的。还有刚才为了走管线地板稍微太高了一些,觉得空间被缩小了,天棚的电线直接贴在墙面上节省了一些空间出来。

  日本提出长寿命化住宅,大概有35年,进行实际的验证的建武五出来大概有20多年,在市场化的时候又要进行成本的考虑,所以技术和成本在不断的磨合当中,现在日本正在不断的发展。今后往哪个方向还有待于观察。到中国过来演讲介绍的时候其实展示的也是我们比较得意的一面,技术也好,各方面都是好的。实际上落地的时候,也是有很多困难的,现在巨大的问题是普及,普及的时候最难的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成本的问题,在这部分我想我和我的中国同仁们也是有着同样的苦恼。

  我们的长寿化住宅基本就是这样的,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