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2019-09-11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177 次

 今年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周年。20年前,基于对长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深刻反思,党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的首位,确定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林茂粮丰,江河安澜,山川巨变。

 

       今天,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会议在延安举行,具有特殊的意义。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开展退耕还林,昔日秃岭荒山,如今满目苍翠,实现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延安样本”。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站在中国革命圣地回顾退耕还林走过的20年历程,更能深刻感受到这一伟大工程的非凡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从永远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出发,高瞻远瞩、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实施的生态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成功探索实践。20年前,在西北黄土高原、西南岩溶石漠、南方丘陵山坡等地区,“毁林开荒、越垦越穷,越穷越垦”是真实写照。随之而来的是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蔓延、自然灾害频发。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更辩证的生态哲学思维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让“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着力营造以森林、草原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推进了山水林田湖草的协调统一发展。20年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相当于中央投入的近3倍,每年涵养的水源相当于三峡水库的最大蓄水量。2011-2016年,我国石漠化面积年均缩减3.45%,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贡献率达65%。退耕还林目前成林面积近4亿亩,超过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的1/3。与1998年相比,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区谷物单产增长26%,工程区粮食作物粮食产量增长40%。

 

       退耕还林工程是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生产方式变革的民生工程。农民群众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农民彻底告别了倒山种地、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走向多种经营、高效农业的新时代。全国4100万农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1.58亿农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截至2018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从全国来看,退耕还林还草的主战场就在生态脆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近3/4的任务都安排在贫困地区,很多地方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脱贫。通过退耕还林,延安市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3.2%下降到2018年的3%,贫困村由830个减少到338个。退耕还林通过调节农村产业结构,改进生产方式,为农民提供了可持续、多样化的收入来源。通过培育主导产业,退耕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果、森林旅游、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生产方式由以粮为主向特色主导产业转变,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工程是生态建设机制体制的重大创新。退耕还林工程制定了含金量很高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创造性地实行个体承包、直补到户的方式,让农民真切感受到了退耕政策的实惠。利益机制是最好的激励机制。退耕还林将生态治理与群众的现实利益直接挂钩,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治理管护积极性。任务分配到户、政策直补到户、工程管理到户,政策措施家喻户晓。工程实施20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让工程区老百姓深切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人们对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意识形态上统一了思想,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了良好生态全民共建共享,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20年来,改变的不止是山水,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觉醒,是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的重大革新,是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个战役”的成功探索。

 

       历经20年,退耕还林还草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财力明显增强,全国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在经济收入和粮食供给上,对坡耕地的依赖程度都大幅降低,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条件完全具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来,各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形成了大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这些都为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科学编制工程规划,巩固已有发展成果,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深入推进工程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林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