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兰春:城市更新需做到历史保护传承与更新活力再生的有机统一
2025-05-15 作者:创始人 来源:创始人 浏览:
1 次 分享
城市更新是一项具有持续性、复杂性、社会性的工作。用精细化的更新提升城市的内在品质,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要通过创新手段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实现保护传承、推进活力复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且不可替代的珍贵财富。全面加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需要在当前积极做好城市更新的同时,全方位守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历史文化与人文活力的再生。精心呵护前人留下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防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扭转失管失修、利用不当等突出问题。同时,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既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使历史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并通过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新文化、孕育新业态,同时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广州恩宁路、南京颐和路等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注意构建新时期的街区保护利用模式,通过文化注入实现地区功能修补,提升街区公共服务水平,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统筹保护更新、推进活化再生。城市更新与保护传承是城市建设的永恒话题。在新时期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特点地区的城市更新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城市更新策略,采用“针灸”“织补”等微改造方式,营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设施短板,找准城市更新中影响城市活力再生的关键症结和影响老百姓生活质量的民生问题。在有机更新过程中,科学做好“留、改、拆”的工作,清醒意识到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危害,保护好独特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名木古树、建筑风貌和场所文化。统筹好保护更新,科学推进活化再生。北京西城区大栅栏观音寺“共生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充分利用“党建+文化+运营”的融合发展模式,把民生环境改善与文化业态植入相结合,整合重组空间资源,引入多业态共生,激活片区整体活力。更新思想先行、创新机制为本。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是一次城市转型发展的崭新探索。城市更新行动战略的落实,需要发动多元主体参与、更新思想意识、创新政策机制、探索多样实践做保障。推动多方参与不仅涉及有效平衡多方利益博弈,还在于鼓励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更新的工作中来,把城市更新行动的落实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有机协同起来,探索城市更新与活化利用过程中的底线管理模式。创新政策机制和管理模式,从蓝图规划向行动引导转化,以更新行动计划作为多部门职能协同、政策优化、机制创新的出发点,真正体现城市建设的“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把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人文活力的社会化复兴作为更新工作的核心导向。南京颐和路、青岛四方街、浙江湖州小西街、江西永新南门街区等城市更新项目,都注重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并强调以新旧共生为格局,让历史环境适应性再生,在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新技术赋能、技术规范优化、精细化管理。城市更新需要久久为功、扎实推进。新的数字化的技术方法,不仅体现在城市更新新场景的应用和历史文化的展示体验等方面,还能够对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精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助力。同时探索现行消防、市政、结构安全的技术规范优化,也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基础性工作,是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保障。城市既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生活的家园。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是持续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必须把历史保护传承与人文活力复兴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来抓。城市活力复兴的本质在于城市更新过程中持续性地对承载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空间要素的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地域性、文化性的传承,以及动态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
作者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 边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