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忠:贯通顶层设计到场景落地,明晰CIM平台建设路径

2025-07-10 作者:创始人 来源:创始人 浏览: 1 次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载体,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作为城市治理数字底座和数字城市、数字住建的核心基础,是实现城市精细化治理、智能化服务和韧性能力提升的关键支撑,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开展了CIM平台建设。然而,各地在CIM平台建设过程中,还需不断统一标准、打通数据、拓展应用。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梳理并发布《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以下简称《清单》),包含四大政策机制下的12项主要举措和29个具体做法,全面覆盖了从顶层设计到应用落地的各个关键环节,旨在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引导各地互学互鉴,为全国各地科学、高效、有序地推进CIM平台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参考和清晰的行动指引。


健全工作组织机制,强化顶层设计与协同联动。《清单》首先强调了健全组织机制的重要性,这是确保CIM平台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协调,为CIM平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例如,湖北省政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效的调度机制;广东省广州市建立由市长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领导。二是出台顶层政策文件,政策是行动的先导,为CIM平台的规范建设与长效运维指明了方向。例如,上海市出台指导意见,推动CIM底座与“一网统管”深度融合;山东省青岛市印发管理办法,建立了覆盖全流程的制度框架。三是完善产学研用多方参与机制。CIM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湖南省建立专家工作组提供技术保障,广东省深圳市成立数字孪生产业联盟打造创新生态,这些举措有效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筑牢模型数据基础,夯实数字底板与数据治理。数据是CIM平台的核心与灵魂,《清单》用较大篇幅阐述了数据基础的构建。一是夯实行业基础数据库。福建省厦门市、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地通过汇聚多部门、多来源的数据,构建了覆盖现状、规划、管理等多维度的城市空间数字底板,实现了城市治理“一张图”。二是强化数据治理,为构建高质量、标准化的CIM数据集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广东省深圳市统一高精度数据格式标准,重庆市则基于国家科研成果持续开展数据治理,解决数据格式多样、兼容性差的难题。

搭建CIM基础平台,明确标准与分级建设。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如何搭建一个稳定、高效、开放的CIM基础平台至关重要。一是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工作确保了平台建设的科学性和互操作性。例如,海南省发布了包括服务导则、安全导则在内的系列标准,天津市因地制宜深化CIM标准规范。二是分级分类建设平台,《清单》展示了不同层级的平台建设路径。例如,黑龙江、广西等省(区)建成了省级CIM基础平台,实现了对下级城市的统筹服务;广州市则持续完善市级平台,深化应用赋能。三是推动平台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和高效建设。例如,辽宁省采用“以省带市”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江苏省苏州市则搭建了“1+10”的分布式平台架构,均实现了省、市、区多级平台的数据汇聚与功能协同。

深化拓展应用场景,聚焦赋能与价值实现。CIM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清单》列举了四大领域的典型应用场景,充分展示了CIM的赋能价值。一是赋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雄安新区、江苏省南京市、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等地的经验表明,CIM平台能够有效支撑项目审批的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极大提升了审批效率和监管水平,实现工程BIM到城市CIM的信息有效衔接。二是赋能城市体检。福建省南平市、四川省泸州市、陕西省西安市等地利用CIM技术开展数字化城市体检,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状态的精准把脉和智能预警,为城市更新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赋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四川、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地,通过CIM技术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精细化建模和活化利用,实现了对古城风貌的“细胞级”保护和智慧化管理,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和延续。四是赋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山东省青岛市、济南市以及四川省巴中市等地的实践,展示了“CIM+运管服”的强大能力,通过数据融合和业务协同,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一网统管”和“一图总览”,有效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

首批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的发布,为全国的CIM平台建设工作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它强调了顶层设计、数据为基、平台牵引、应用依托的核心思想,不仅是一份经验总结,更是一份行动指南,为各地CIM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和方法论指导。

展望未来,随着经验做法的不断涌现和推广,CIM平台建设将更加注重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融合AI大模型等新技术的平台迭代升级以及更广泛的场景创新。CIM平台将成为驱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引擎,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城市贡献关键力量。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住房城乡建设部遥感应用中心)研究员、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