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的要点及标准解析
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都致力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污染,旨在为居住者提供既健康又适用、高效且宜居的空间,力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而绿色施工,则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仅注重质量与安全,更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节能、节材、节水、节地以及环境保护的综合目标。
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包含五个核心指标:安全耐久性、健康舒适性、生活便捷性、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宜居性。
2.绿色建筑等级的划分
绿色建筑被划分为四个等级: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一个绿色建筑若满足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那么其等级至少为基本级。而具体的星级则需依据以下规定来评定:
(1)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都必须达到本标准所列的全部控制项要求,并且每一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都不得低于其满分值的30%。
(2)所有星级的绿色建筑都应进行全面装修,并且装修工程的质量、所选用的材料及其产品质量都必须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
(3)当绿色建筑的总得分分别达到60分、70分和85分,并且满足“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时,其等级将分别被评定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
二、绿色施工要点
施工单位职责
在绿色施工中,施工单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组织绿色施工的全面实施。若工程实行总承包管理,总承包单位则需对绿色施工承担总体责任。同时,总承包单位还需对专业承包单位的绿色施工进行管理,而专业承包单位则需对其工程承包范围内的绿色施工负责。
为确保绿色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制定绿色施工管理制度、组织绿色施工的实施,还包括开展绿色施工教育培训以及定期的自检、联检和评价工作。在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或专项方案编制之前,施工单位应深入分析绿色施工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实施对策和评价方案。
(二)环境保护技术要点
(1)施工现场必须建立并执行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同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教育培训和考核作业人员时,应涵盖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法律、法规的内容。
(2)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进行建筑工程施工前,项目方需在工程开工前15日内,向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申报登记。
(3)施工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采取有效降噪措施。若确需夜间施工,应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并提前告知附近社区居民。
(4)应尽量减少或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需加设灯罩,确保光线仅投射至施工范围内。电焊作业时,应采取遮挡措施以防止电焊弧光外泄。
(5)施工现场的污水排放需与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市政管理部门签署污水排放许可协议,并申领《临时排水许可证》。污水应经过沉淀处理后二次使用或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严禁直接排放至城市排水设施和河流、湖泊、池塘。
(6)施工现场存放的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库房必须进行防渗漏处理。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渗漏污染土壤和水体。若施工现场设置食堂且用餐人数超过100人,应配置简易有效的隔油池,并由专人负责定期清理。
(7)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需在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卫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并按类别进行分类存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应与当地垃圾消纳中心签署环保协议进行及时清运处置。有毒有害废弃物需运送至专门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中心进行处理。
(8)施工现场的主要道路应进行硬化处理,土方应集中堆放。裸露的场地和土方堆放处应采取覆盖、固化或绿化等措施以防止扬尘。土方作业时,应采取防水扬尘措施。
(9)在拆除建筑物、构筑物时,应采用隔离、洒水等措施以减少粉尘污染,并在规定期限内清理完毕废弃物。建筑物内施工垃圾的清运需采用容器或管道运输,严禁随意抛掷。
(10)为防止水泥和其他易飞扬的细颗粒建筑材料在施工现场造成扬尘,应确保它们密闭存放或采取适当的覆盖措施。同时,混凝土搅拌场所必须采取封闭和降尘措施。
(11)在施工现场内,除非符合规定装置的要求,否则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并禁止将有毒有害废弃物作为土方回填。
(12)在居民和单位密集区域进行爆破、打桩等施工作业前,项目经理部需按规定报告申请批准,并向相关居民和单位通报作业计划、影响范围、程度及相应措施,以取得他们的协作和配合。同时,应采取措施控制施工机械的噪声与振动扰民。
(13)对于经过施工现场的地下管线,发包人应在施工前通知承包人,标出位置并加以保护。
(14)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古迹、爆炸物、电缆等,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待按照相关规定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
(15)因施工中需要停水、停电、封路而可能影响环境时,必须事先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并提前告示,同时设置明显标志。
(三)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要点
节材是环保的重要环节,针对我国工程界的现状,其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1)审核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的相关内容,力求降低材料损耗率。应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以减少库存。同时,装卸方法需得当,以防止材料损坏和遗撒,并尽量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2)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以及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以降低资源消耗。此外,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的推广也是必要的。对于装饰贴面类材料,应在施工前进行总体排版策划,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也是一个有效的节材措施。
(3)在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的施工中,应选用耐候性和耐久性良好的材料,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从而减少材料浪费。
(4)周转材料和机具的选择上,应注重其耐用性、维护与拆卸的便捷性。模板方面,应遵循节约自然资源的原则,积极推广采用外墙保温板替代混凝土施工模板的技术。
(5)在施工现场,我们推荐使用周转式活动房作为办公和生活用房,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现场围挡应充分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进行封闭,旨在提高工地临建房和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至70%。
(四)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施工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以节约水资源。
(2)针对现场搅拌用水和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同时,现场机具、设备和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置循环用水装置,以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项目临时用水方面,我们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并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设定用水定额指标,分别进行计量管理,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4)在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时,我们应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如雨水、废水等,尽量减少市政自来水的使用。同时,我们力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达到30%以上。
(5)我们还应保护地下水环境,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应尽可能减少基坑降水的抽取量。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立方米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采取措施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五)节能与能源利用的技术要点
(1)我们应制定合理的施工能耗指标,并努力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2)在设备选型上,我们应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通过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种机械的使用率和满载率,降低设备的单位耗能。同时,我们应优先考虑采用耗用电能或其他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
(3)在临时设施方面,我们宜采用节能材料,如墙体和屋面使用隔热性能好的材料,以减少空调和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4)对于临时用电,我们应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超过最低照度的20%。同时,我们应合理配置采暖设备、空调和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以节约用电。
(5)在施工现场,我们应分别设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对比分析,并采取预防与纠正措施,以确保能源的合理使用。
(六)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的技术要点
(1)在规划临时设施时,我们应严格遵循用地指标,确保所需的最低面积得到满足。通过合理的平面布置,使设施紧凑且高效,同时减少废弃地和死角,力求临时设施占地面积的有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2)针对深基坑施工,我们将优化方案,尽量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土地的扰动,并致力于保护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
(3)在红线外临时占地方面,我们将优先考虑使用荒地或废地,尽可能减少对农田和耕地的占用。同时,我们还将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的绿色植被,确保生态平衡。
(4)施工总平面布置需科学且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和管线,为施工提供便捷的服务。
(5)关于施工现场的道路布置,我们将遵循永久道路与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理规划,使施工现场内形成环形通路,从而减少道路对土地的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