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强院士在《Design with Nature Now 当今之设计结合自然2025亚洲巡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2025-07-17 作者:创始人 来源:创始人 浏览: 1 次

1

黄浦江畔的文明交融

—— 从Design with Nature 到 Design empowered by Nature

2

今天,我们在黄浦江畔看着奔流的江水,畅谈“Design with Nature”时,不妨回望1万年前人类城市的诞生。城市的起源,正是源于不同基因的交融 —— 在那之前,人类如同其他动物,只保护自身基因,对异己基因则排斥扼杀;而城市的出现,让人类脱离了这种野蛮。

“城市化” 或 “群落聚居” 的本质,便是 “文明”(Civilization)。这个词虽被译作 “文明”,但其内核实为 “城市文明”:并非有了 “文” 便自然 “明”,而是有了 “城”,人类才真正脱离野蛮。这恰是黄浦江真正的意义 —— 把各种文明、各类基因聚合在这里。


一、宾大与同济的友谊传承及多元共进之路


今天我首先分享一段个人经历。1996 到 1998 年间,我多次到访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当时设计学院的院长(PennDesign)Gary Hack带我走遍学院的每个角落,细致讲解每一处细节,让我深受感动和触动。UPenn培养了一批布扎(Beaux-Arts)体系的毕业生,包括我们必然要谈到的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先生。布扎体系本身恰是现代主义(Modernism)革命的源头之一,可以说是其代名词。梁思成先生归国后,一面挖掘中国建筑的基因,一面积极引入现代思想,带领学界,从未局限于母校当年的教学内容,而是与时代同频、与母校共进 —— 这种开放与成长的姿态,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后来,宾大又见证了反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转折 —— 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在此掀起变革。他认为现代主义太无人情,提出要 “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 from Las Vegas),即向商业主义学习如何激活城市。拉斯维加斯曾被所有设计师们视为不堪的、“无序的垃圾”,而实际上,它是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的,就是如何为客户服务、为人服务、如何把人的视线搭接到景观设计中。这是建筑设计领域的第三次革命。

我在宾大亲历的第四次革命是生态理念的崛起。当时大量基于生态思想的设计实践,对我触动极大。因为那时国内园林界正陷入分裂:有人强调文化至上,有人执着于植物本身,有人争论规划的核心地位,甚至为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与 “园林” 的名称争执不休。我不禁思考:设计需要多少种 “基因”?难道只能选择一种?拒绝多元,何来革新与进步?唯有海纳百川,将所有基因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同济精神。我们不能站在任何一派的角度上,要让各种学派在同济大学得到滋养,如此同济才是融天下、融基因,孕育真正的‘文明’(Civilization)。

回望宾大的四次革命,便能清晰看到其进步的轨迹。这套理念深刻影响了我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工作思路。2003 年我担任院长时,特意组织院系团队回访宾大 —— 仿佛回到1990 年代,我们带着 22 位成员,包括学院老领导、设计师、规划系教师与教授,一同前去学习。Venturi和HACK院长等友人推掉所有事务,在冰天雪地里全程陪同。这份友谊源于共鸣,唯有心灵的触动,才能孕育真正的友谊。如今,感谢章明系主任、大师延续了这份文化,相信宾大在同济可以找到更多的回应。

3

二、中西方设计理念的共鸣:

Design with Nature, 

Design Learn from Nature, 

Design as Nature does, 

Design empowered by Nature

第二层意思,我想聚焦伊恩・麦克哈格(Ian McHarg)的思想,他的理念至今仍影响深远。在现代主义走向极端、理性主义过度膨胀的时代,他提出了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但细想之下,这难道不是中国园林的核心理念吗?中国人早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哲思 —— 自然不仅是伴随设计(with Nature),更是设计的老师。设计向自然学习”或“自然是设计的导师”,这种表述或许更贴近本质。而这一思想,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中便已奠定,成为中华设计的主题思想。

4

再往后,明代园林家计成在《园冶》中写下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若译为西文,与西方理念便能形成绝妙呼应:如果说“道法自然”是Design Learn from Nature,“宛自天开” 则是 Design as Nature does,恰是中华民族的园林智慧对西方设计思想的绝佳回应。

5

三、海纳百川的园林设计:自然智慧引领下的未来文明


在上海打造园林,核心在于 “海纳百川”—— 融合各种基因,才能孕育创新,开启下一个文明。其实,明天的”文明” 已经到来,这就是数字智慧与生态智慧的合一。我近年的文章常使用 “自然智慧” 或 “智慧自然” 一词,意在强调:脱离自然,便无智慧可言;唯有向自然学习,才能获得真正的更高级的的智慧。

如今城市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正不断汲取自然智慧。刚才我们说到两个词条,一 是Design learn from Nature),二是 Design as Nature does,现在我要说的第三个词条是Design empowered by Nature。今年五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太阳能发电量已相当于英国全国的总发电量,而中国的总发电量是美国的三倍,其中太阳能、风能占比显著。我昨晚刚从新疆赶来,在新疆亲眼目睹塔里木沙漠边缘的“锁边”治理工程:利用自然水源,在沙漠中孕育出绵延 4000 公里的绿色 —— 这正是 “Design empowered by Nature” 的生动实践。

这样的事业值得坚持。在此感谢章明大师的组织,也欢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同行们来到上海,期待我们在交流中共同打造全新的未来。